职场新人回忆求职经历:找工作时就像蒙眼的驴

2013年05月21日16:32  中国新闻周刊

  “后应届生”求职:当年找工作时就像蒙眼的驴

  【中国新闻周刊网5月21日讯 记者仇广宇】

  在“最难就业季”的低温春夏里,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着699万应届生的“去向”问题,但,有另一个群体的就业情况一直被人们忽略、遗忘。他们就是“后应届生”。

  他们刚刚走出校园1、2年,在职场上还算新鲜人,但其中有不少已经面临着职业转型和职场困惑,在今年的就业寒风中,他们也想尝试着转换自己的职业跑道,遭遇危机,又让他们屡屡感到不安。

  细究其原因,许多问题其实源自1、2年前的就业季,当时积累的矛盾,现在成了这些“后应届生”辨不清方向的理由。甚至有人把矛盾直接指向当年就业时学校、社会的“不作为”。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些“后应届生”的心曲。

  毕业一年:找工作时就像蒙着眼睛的驴

  “我有同学说,现在回想起来,应届生找工作的时候简直就像蒙眼的驴。”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小张回忆起她在应届生时候找工作的经历,这样感叹道。

  小张毕业于某著名文科院校中文专业,当年由于学校公派志愿者一年,延期毕业。他们这些更改了毕业时间的学生就成了老大难。“(就业)老师倒是每天给我们发布就业信息,但是她只负责飞信“推送”。

  记者问:“没有人解答疑问?”“完全没有。”

  小张所在的文学院由于属于文史哲类,在就业处于“劣势”,所以这个院系反而更重视学生的就业。而相比之下,她听说在新闻专业学习的同学对就业更加摸不着头脑:“感觉学校是让我们自生自灭,完全不管。”

  有了一年工作经验的小张,由于工作所在的出版社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想从文字编辑转型成策划编辑,决定跳槽。因为拥有很强策划能力,小张在这个寒冷的就业春天里迅速地找到了几家面试单位,用人单位也迅速对小张的能力表示了认可,不过小张渐渐地发现,现在的“二次择业”,更面临着不少的困惑。

  “你们这种刚工作一年的人,跟应届生有什么分别?”在一次面试中,一家大型出版社的主管对小张的能力表示认可,但对于她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又产生了怀疑,犹犹豫豫不肯给准信,但又不放她走,要求她“先每周来一天”,理由是“不好进人”。

  小张很不服气:“为什么一定要纠结于长期工作经验?能力不是最重要的吗?都已经面试笔试了我4、5轮,各个级别的领导都说对我满意,但依旧是这样。又不肯回绝我,也不肯放人。”

  如今小张仍然奔走在重新求职的路上,她在一次就业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要花更大的精力去解决和面对。

  转换跑道:难上加难

  小周是一名街道社会工作者,也是刚刚大学毕业1年多。她喜爱自己的职业,但每天都为了柴米油盐纠结。因为待遇的问题导致生活压力实在太太,也在考虑是否要转换跑道。

  小周觉得她遇到的“一次就业”和“二次就业”的问题,既有学校和社会“没说清楚”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责任也在于自己“没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从兴趣说来,我是真的很喜欢社会工作这个行业,但好像很难养活自己。”社工的低待遇,让小周时常想到是不是要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比较希望工作职位稳定,这样我会发挥出全部的热情。”但是,社工专业却成了她转换跑道的限制。因为在这个工作下面积累的经验,实在难以转换到其他行业去。

  在山东读大学的时候,她也参加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实习、社团活动,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这些实习和就业的关系,我也从来没想过”,于是她的简历上经历丰富,但却四散开来,没有一个重点的专长。“现在想想,大部分的责任还是源于自己想得太少”。

  对于学校的责任,小周认为“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就开始做。无论是她本科的学校还是研究生的学校,都把“就业指南”,当成为大三、大四学生谋福利的必修课。没有人考虑过新生们的需求。

  “我后来是很不认同这一点的。就好像你事到临头才采取措施一样,那为什么不把基础先给学生们打好,让他们早点了解实习、就业的经验,也好定下方向?”

  小周最后说,看起来现在是就业寒冬,工作不好找,但其实“工作不见得是不好找,是找不到合适的。”由于此前的就业疑惑没有解决,转换跑道也成为异常痛苦的一件事。如今小周依旧做从前的工作,在犹豫中分析与反思自己、以及大环境中存在的就业问题。

  建议:“后应届生”找准自己的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原国家职业指导师彭和称,“后应届生”群体的存在体现了充分就业的不易。“就业不太成功的情况就叫做不充分就业。比如有些人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来找学校求助,我们绝对不能说‘你七月份走了,我八月就不管了’。能把握的地方必须把握好。”她说,就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学校的实际工作必须做扎实。

  不少职场中人也表示,“后应届生”的二次就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和学校社会共同反思。“好多学校,特别是名校,都有误区。总觉得自己牌子硬,学生根本‘不愁嫁’,于是忽视了就业方面的教育。”供职于某网络媒体的彭小姐说,毕业于211工程某高校的她在毕业后换了5份工作,才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她说自己的经验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我也是工作后这两年才发现,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司不是看你的学历,而是实打实的能力,好多学校和学生一直都想不明白。”

  “高校应该把精力多花在怎么教学生就业身上,而不是光想着怎么招生。”出版社员工许小姐说。她有时候看到社里的高学历人才为了户口和编制做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内心也很替他们惋惜。“这些学生都很好,很优秀,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成绩都很棒,但其中很多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

  国家职业指导师:学校做就业工作该有点责任心

  【中国新闻周刊网5月21日讯 记者仇广宇】

  媒体疯狂报道的“最难就业季”来袭:699万届生撞上经济下行的压力,让许多应届生感到“危机四伏”。中国新闻周刊网独家调查显示,五成应届生感觉今年的就业形势困难“比较明显”或者“非常明显”。但他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诸如简历投得不够多、个人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国家就业指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彭和建议:学校应该在就业工作中尽可能细致认真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尤其是现在临近毕业,更不能抱着“推之门外”的心理。而对学生自身而言,她说,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情商很重要”。

  五成人认为就业困难 ,24%觉得学校政策效果一般

  中国新闻周刊网对“就业难”问题进行了独家调查,截止到21日早9点,共有386名应届生参与网友投票。

  结果显示,五成应届生感觉今年的就业形势困难“比较明显”或者“非常明显”。在关于投放简历的问题中,得到回复的比例,31%的人选择“少于25%”,占比最高。

  网友们倒是并没有将原因全部归结为外界环境:其中约1/3(33%)的人认为还是应届生的“个人能力”在求职中起最关键作用,在4个选项中排名第一。25%的人承认自己投的简历“少于30份”,21%的网友投的简历在“30-100份”之间。

  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就业助力,24%的人认为学校采取的就业政策效果“一般”,占比最高。选择“比较满意”的为20%,非常满意的占16%。

  职业指导师:学校应对学生提供更实在的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退休副教授彭和还有一个头衔——“国家职业指导师”。在大学校园里,她为为数不少的应届生提供过面对面的就业指导帮助。

  彭和称,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较以往严峻得多。她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带户口”的工作少了,二是“就业歧视”非常明显。有单位甚至明确提出不要女生。

  “国际经济疲软、应届生数目创历史新高,应届生本身在市场上就不具备什么优势。”这是彭和总结出的3个“就业难”原因。

  彭和对于学校在就业中扮演的角色最有体会。她分析了学校教育在就业市场上最大的几个问题:“许多高校与市场衔接不够,接轨体制建立得不好;另外在专业设置方面,拿法律、中文、会计这样的专业来说,因为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吻合,导致毕业生泛滥成灾。”

  彭和特别强调:“就业是一个长期问题,学校和学生必须形成长期观念。对于学校而言,不能说学生7月份走人8月份就不管了。推之门外的思想很要不得。”在她看来,学校的责任心在学生就业方面在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绝对不能开开大会说说就算了。”

  此外彭和认为,国家对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需要落实。

  建议学生“提高情商”

  应届生本身的就业、求职就占劣势。广东某大型企业销售经理刘先生称,他们单位2013年“一个应届生也不要”,原因在于基础太差,不好培养。而他本人当年也是以应届生身份进入公司的。

  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彭和的建议是“提高情商”。她觉得求职中细节非常重要,社会经验甚少的大学生最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大到简历修改,小到怎么和人打交道,说话沟通,都需要人指导。”

  “现在的就业环境不好,大学生们在怎么样也要面对现实,那就先从转变自己的观念做起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驻朝鲜使馆确认朝鲜释放中国船员
  • 体育皇马官方宣布主教练穆里尼奥赛季末离任
  • 娱乐阿娇与韩国男友分手 交往10个月聚少离多
  • 财经中国大妈10天狂囤黄金300吨传言破产
  • 科技电商“中庸者”当当网边缘化之困
  • 博客李连杰谈壹基金:我象抱着一个炸弹
  • 读书公车车祸引出的贪腐大案:中堂
  • 教育大学生发表正反可读的百字情诗走红(图)
  • 育儿女幼师膝顶男童下体幼儿园称其系临时工